登录 | 注册
中华尚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尚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黑龙江肇源尚氏理事会大事记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尚可喜家世之谜(一) 已阅:18159 / 回复:14(楼主)

尚可喜家世之谜(一)


  过去,在桃城区宋村村东,有一座占地40多亩的“尚王坟”。传说,“尚王坟”里埋葬的不是赫赫有名的清初“三藩”之一、平南亲王尚可喜,而是他的祖茔。
  既然尚可喜的祖茔在衡水,就说明尚可喜本人与衡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历史上的尚可喜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他又有着一个怎样的家世呢?
  史载,尚可喜字元吉,号震阳。祖籍衡水。1604年(明万历32年)生于辽宁海城。19岁投军,因有勇有谋,在11年里由一名普通士兵累升至明水师广鹿岛副将。那时,大明王朝日益腐朽没落,尚可喜的父亲尚学礼和弟弟尚可义都为国捐躯了,尚可喜本人也一心忠君爱国,可是却遭到小人陷害,并欲置他于死地。绝望中的尚可喜看不到一丝明王朝复兴的希望,感到前途渺茫的他愤而投奔关外新崛起的后金,并受到皇太极的接见,皇太极称他为“识时之俊杰”,授予他总兵的官衔,把他统率的军队命名为“天助军”。
  在投清后的前十年,尚可喜主要是参与对朝鲜和明王朝的战争,因军功被封为“智顺王”。1644年,他率部入关,西击大顺,又挥师南下,转战十余省,行程三万里,历七十余战,为清王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1649年,顺治帝封尚可喜为平南王,并奉命率部征讨南明的残余势力,从此,他驻扎并治理广东27年,为巩固南疆恢复生产鞠躬尽瘁。在“三藩之乱”中,已进入暮年的尚可喜立场坚定,忠心保清,一心捍卫国家统一。1675年被康熙帝封为“平南亲王”。整个清代只有两个汉人获封亲王的殊荣,尚可喜是其中之一。 1676年,代父掌握兵权的尚可喜之子尚之信投靠吴三桂,并派兵软禁尚可喜。已是英雄暮年的尚可喜自知不能力挽危局,为儿子的行为羞愤自缢,幸被及时救下。这一年的十月二十九,73岁的尚可喜带着遗憾离开人世。五年后归葬海城。康熙派人沿路祭奠,并传谕称赞尚可喜,“王素笃忠贞,若人人尽能如王,天下安得有事。朕每念王至老怀诚,克尽忠荩,心甚眷注,殊为伤悼”。



作者:尚尔东 (2008/3/24 20:37:58)   回复此贴
  回复:尚可喜家世之谜(一) 第 1 楼

可见,历史上的尚可喜既是一位“识时之俊杰”,又并非首鼠两端、立场不坚的人。史料中没有他回衡水的记载。那么,位于宋村东的那座规模宏大的“尚王坟”又是何时营造的呢?相传,尚可喜的父亲尚学礼在赴辽东投军前,曾给赵家庄(今桃城区何庄乡赵庄)的大户“赵千顷”扛活。赵家要改坟地,风水先生相中了“尚王坟”的位置,可赵家却嫌地块小不开阔放弃了。尚可喜的父亲听到了风水先生的话,说若把先人葬于此处,其子孙必为人中之杰,当出帝王人主。于是他便央求赵千顷把自己已故的母亲葬于此处。后来,尚可喜果然被封了王,便在家乡大修祖墓,以报先人之阴德。
  民间传说肯定会有许多捕风捉影的附会成份,然而“尚王坟”确确实实在宋村村东存在了三百多年时间,而且他在北京等地的后人每年都会来此祭奠先人,那么说明尚可喜家族确实与衡水这片土地有着密切的联系。听说当年在尚王坟南部,矗立着一座乾隆42年旌表尚可喜功绩的汉白玉石碑,上面记载着尚可喜家世的一些历史信息。为了拨开这位著名历史人物家世的谜云,我们决定先从“尚王坟”的考证入手。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中,作为城中村的宋村已很难觅其踪迹,就更不用说村东那座“尚王坟”了。从事了多年文史工作的耿宝元老人告诉我们,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从河西街西阁向正西,是两条防滏阳河洪水的东西向大堤,直通赵圈;从西阁向西南方向,是一条通往旧城方向的官道。“尚王坟”就坐落在宋村村东的堤岸南侧、官道北侧,占地几十亩,上面长满荒草和柏树。南部是那座乾隆42年的汉白玉石碑。耿宝元是京剧迷,那时经常骑车去马村的剧团唱戏,常路过“尚王坟”。听说那块石碑后来躺在胜利新村的某个地方。
  我们随即来到宋村回迁楼的一个小区,几位老太太正坐在荫凉里玩麻将,提起“尚王坟”,她们都能滔滔不绝地说出许多典故,为了表述“尚王坟”的准确位置,几位老人竟争执起来。最后,她们向我们推荐了曾任队长的82岁的刘占山老人。几经周折,在宋村小区西区的一栋楼房里,我们找到了刘占山老人。
  刘占山告诉我们,“尚王坟”的准位置在今胜利路以南、招贤路以北、报社街以西那块区域的东部,占地46亩。北面隔着大堤与“傅尚书坟”相望,南面正对滏阳河转弯处的老龙口石闸。当时,“尚王坟”北面有几个坟头和石碑,周围长着多株合抱粗的柏树。坟场上荒草萋萋,最南部两棵粗大的栗树中间矗立着那块汉白玉石碑。他小的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去那里玩耍。后来听说是马鸿逵的部队开过来,把“尚王坟”上的老柏树刨了,有的卖了,还有的烧火做了饭。“尚王”在北京的后人来上坟,发现柏树没有了,就找到县政府,政府派人又补种了许多小柏树。“尚王坟”东西两侧的良田,当时租给了马村、宋村没地或少地的农民种,不收租,为的就是护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尚王坟”一带逐渐变成私人宅地。那块石碑也不知去向了。那么,尚可喜是否是宋村或宋村一带的人呢?刘占山老人的回答是否定的。他只听说“尚王”的后人分布在北京和辽宁海城,至于他的籍贯则不得而知。
  我们转而在浩瀚的史籍中寻找答案。在衡水地名资料中,指出尚可喜籍贯的两种说法:一是衡水安夏寨,另一说法是冀县东庄。正当尚可喜的家世变得扑朔迷离时,东庄的一位村民打来电话,说尚可喜是他们村里人。我们决定弄个究竟。

作者:尚尔东 (2008/3/24 20:38:59)   回复此贴
  回复:尚可喜家世之谜(二) 第 2 楼

尚夏寨,是位于滏阳河东岸的一个小村落。这一带共有八个夏寨,相传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来此结草为寨定居,以夏姓最早,故以夏寨为名,其他村子前边再冠以姓氏加以区别,如张夏寨、赵夏寨等。《衡水地名资料》说,尚可喜祖籍安夏寨。我们怀着欣喜的心情,按图索骥,在春日里一个暖暖的午后,来到了这个小村庄。
  在村东口,一位姓安的老人躺在门外悠闲地晒太阳。当我们问起尚可喜是否这村时,他说过去村里住着从北京迁来的一个叫尚义的人,他自称是尚王的后代。如今,尚义死了几十年了,他的妻子带着几个孩子回北京了。老人接着说,村南住着尚彦明一家,可能跟尚王沾着亲。还说十几年前,有人开车来这里寻过根。我们隐约感到尚义可能就是揭开尚可喜家世的钥匙。我们决定找尚彦明问个明白。

  尚彦明是北京市无线电元件厂的退休工人,今年71岁,已退休在家十几年了。“尚义学名叫尚世培,是尚可喜的十世孙,他是在京城做官的尚可喜第七子尚之隆的后裔。他的爷爷是清末出国考察宪政的五大臣之一。”尚彦明拿着一本《尚氏家谱》对我们说。通过这本家谱,我们理清了尚可喜在北京那一支后裔的基本情况。
  原来,那位从北京携全家迁到祖籍地的尚义,原名尚世培,他的先祖尚之隆是尚可喜的第七子,为夫人杨氏所生,娶和顺公主为妻,封和硕额附加太子少保又加太子太保领侍卫内大臣。尚之隆在“三藩”之乱中没有受到牵连,他的子孙世代为官,且与皇族联姻,在清代是最发达的尚可喜后裔中的一脉。尚世培的祖父尚其亨是咸丰年间壬辰科进士,曾任山东武定府、曹州府知府,福建布政使、署理山东巡抚、兵部侍郎等职。光绪31年奉命与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尚世培的父亲尚九懃娶肃亲王善耆长女和硕郡主为妻,册授和硕郡主额附、三品衔花翎即选知府分省补用道。其父出国考察宪政时,其作为政治随员随行。民国后,任大总统府政治咨议。1950年在文史馆工作。尚世培是辅仁大学毕业,曾任北京自来水公司会计处职员,北京机电公司职员。五十年代初响应国家号召全家迁居到甘肃省银川市贺兰县京新乡劳动,1955年迁回北京大兴县黄村乡三合庄。为寻根问祖,1964年携全家迁居祖籍衡水安夏寨。当时,安夏寨村利用尚家祖宅地给他盖了房屋。他一家人也受到了尚彦明一家的照顾。千里迢迢来寻根的尚世培命运是不幸的,文革中,作为右派忍受不了非人待遇,在一天夜里自缢了。他的妻子李淑贤是位知识女性,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带着子女回到北京。如今,尚世培就静静地躺在滏阳河边,守着祖辈曾经走出去的那片土地。

  尚彦明告诉我们,过去安夏寨附近是三个独立的村子,尚夏寨、小张夏寨和安夏寨,后来尚夏寨人丁越来越少,有的外迁了,有的绝户了,尚夏寨和小张夏寨就统称安夏寨了。现在尚夏寨的村名虽然消逝了,但关于尚可喜家族和村子的神奇传说却永远地流传下来。尚夏寨过去有两绝:“穿心碾子活关公”,就是说这村里关公庙里的关公是“活的”,人们一进庙,如碰了机关,关公手里的刀会落下来;村子里石碾子的轴是空心的,用一根木头穿过去,而别村的碾子轴是实心的。这两点说明尚夏寨很独特。传说尚可喜的爷爷是方圆百里有名的铁匠,技术精湛。他很注重对子女的培养,儿子尚学礼在他的培养下文武双全。那时明王朝和关外的后金战争频繁,尚学礼二十多岁时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带着父亲为他精心打造的一把宝刀去辽东投军。他走到辽西海城娶了当地一张姓女子,生下尚可喜。后来投了明辽东水师。在尚夏寨居住的尚家人和京城的尚家有血缘关系,过去经常去京城走动。清末,“尚王坟”上的老柏树被人刨去了。尚彦明的爷爷尚世田去京城报信,那时京城的尚家也没落了,住在舍饭肆一带。听到祖坟被辱,京城的尚家人马上赶回来和县衙交涉。
  从尚彦明提供的《尚氏家谱》及其它资料上看,尚可喜共有32个儿子,32个女儿。他的后裔现有五万多人,分布在北京、海城、包头、安阳等地以及海外。近年,在辽宁海城的尚氏后裔集资修建了尚可喜纪念馆,每年邀请海内外的尚氏后裔去海城祭祖。在2004年,尚可喜诞辰400周年之际,辽宁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沈阳市文联副主席郝赫创作了评书《尚王演义》。去年,海城的尚氏后裔还来函邀请尚彦明参加祭祖活动。
  看来安夏寨是尚可喜的祖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冀州东庄和尚可喜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决定去东庄搞个水落石出。


作者:221.203.59.* (2008/3/24 20:41:50)   回复此贴
  回复:尚可喜家世之谜(三) 第 3 楼

冀州市小寨乡东庄村位于冀州市和桃城区交界处,南傍滏阳新河,距桃城区巨鹿不远。
    为了考证东庄尚姓与尚可喜家族的渊源,4月2日上午,我们在冀州市委宣传部和小寨乡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来到这个宁静的小村庄。
    春风和煦,天气晴朗,汽车在滏阳新河北大堤上行驶,东庄村就静静地卧在堤下广阔的原野上,朵朵白云在村子上空飘浮,村外的杨树上挂满了串串杨花。
    我们来到曾任村支书的尚建业家。尚建业告诉我们,东庄村有150户、650口人,居民有尚姓、步姓、路姓等,尚姓是大姓,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二强。这个村子历史上有“刁庄”的绰号,是说村里文化人多,都能说会道,外村惹不起。周围村里演戏,东庄村的人去不了,戏就不敢开场,怕东庄村的文化人挑出戏里的错。清末,村里出了个叫尚星斋的举人,曾到山西做过官。他的后代收藏着一本《尚氏家谱》。
  那么,东庄尚姓和尚可喜家族究竟有没有渊源呢?为把问题考证清楚,尚建业把我们引到了83岁的尚广英老人家里。正巧78岁的尚振旦老人在和尚广英闲聊。他们介绍说,东庄村尚姓的始祖叫尚三老,听说明永乐年间老两口套着犁一路走到东庄这个地方,就累得走不动了,便在这里落了户。大约在清初,尚可喜的后裔来到这村认祖归宗,并想在村里落户,因为听说尚家在京城犯了案,闾(村)里管事的人不敢收留。
  尚广英的儿子是村里的“秀才”,平时很留心家族的历史。他说,有两点可以证明东庄尚姓同尚可喜家族有关系:其一是东庄村保存了一部清代的老家谱,这套家谱被沈阳的尚印祺借走了。尚印祺是尚可喜在东北的后裔。他当时来到村里,说把家谱借走复印一份再奉还,回去后却患上脑血栓,原家谱未能送还。其二是曾任冀州市魏屯乡党委书记的尚金亮是东庄人,他一次到辽宁海城出差,参观了尚可喜纪念馆,并给纪念馆捐了款,那里的尚可喜后裔留他住了一晚。
  从这些人讲述的事例中我们可以判断:明永乐年间从山西移民时,一些是兄弟几个同时迁移的,但到了河北后存在兄弟几个在不同地域落户的情况,东庄村尚姓的始祖叫尚三老,他可能排行第三,那么尚可喜的祖辈是否同尚三老是亲兄弟呢?或者是别的什么关系?另外,他们谈到清初,在京城的尚可喜后人前来投奔,东庄人怕受牵连,指的是否是“三藩之乱”中受到株连的尚之信、尚之孝等尚可喜的几个儿子的后人呢?
  看来,要想把东庄尚姓与尚可喜家族的渊源搞清楚,只能采访去过尚可喜纪念馆的尚金亮了。听说尚金亮现任衡水湖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我们请有关人员和他联系,知他出差了,所以对东庄尚姓与尚可喜家族渊源的考证工作只能暂告一段落

作者:221.203.59.* (2008/3/24 20:43:15)   回复此贴
  回复:尚可喜家世之谜(一) 第 4 楼

目前我们所进行的“探寻尚可喜家世之谜”系列考证活动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在系列之一《尚王坟里无尚王》文中,我们发出了记载“尚王家世”信息的石碑惜已堙没不存的慨叹。4月23日,即文章见诸报端1小时后,一位热心的读者打来电话,告诉我们发现了一块“尚王”石碑,令我们和无数尚可喜后人欣喜万分。
  打来电话的是原衡水市就业服务管理处处长宋召才同志,他告诉我们,在他们单位院内原有一个小花园,那块石碑静静地躺在花丛中,人们不知它从哪里来?也不知它躺在那里多少年了。后来,单位把花园改造成车库,有人建议把石碑扔掉。宋召才发现石碑上刻有“尚可喜”字样,熟谙文史知识的他认为这是一块珍贵文物,随即给文物部门打了电话。十余年来,在石碑没有被妥善安置前,他和单位所有工作人员对石碑进行了义务保护。
  我们随即和尚可喜后人尚新才、尚彦明来到位于自强街南端的市就业服务局。在一座居民楼前的花丛中发现了那块石碑。这是一块长约3米、宽近1米的条形青石碑,上部刻着“皇清诰赠平南王显考公讳学礼;平南王夫人显妣王太夫人、刘太夫人之墓。”上首刻着“大清顺治十三年岁次丙申仲春吉旦”。下首刻着“孝男尚可喜”。字体线条饱满流畅,遒劲有力,虽经300多年风雨侵蚀,仍清晰可辨,透着一种雍容大气。可惜在有字的部分下部,有一圈深深的凿痕,似有人想盗去刻字部分。我们原本寻找的是乾隆42年(1777年)乾隆皇帝旌表尚可喜功绩的汉白玉石碑,没想到却发现了比它早120年的尚可喜本人为他父母立的碑,它承载的历史信息更加准确,无疑是研究尚可喜家世及生平的珍贵实物。比我们更激动的是尚新才和尚彦明二人,他们蹲下身子,久久抚摸着石碑,拂去上面的灰尘,仔细地辨认着碑上的字体。面对先人的遗物,我们发现两人的眼圈竟然红了。在随后的交流中,他们对我们及原市就业服务管理处(今市就业服务局)同志们所给予的考证及保护工作表示了诚挚的感谢。
  尚可喜是明清鼎革之际的重要人物,对尚可喜生平及其历史地位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史学界对清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上说,尚可喜不但属于尚氏家族,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也正因如此,我们的考证工作牵动着无数热爱衡水历史文化的读者的心,并获得了他们宝贵的支持。
  七天后,又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在衡水教育学院院内,也躺着一块尚可喜为他的祖辈立的石碑。我们即刻赶到那里,发现这是一块尚可喜为他的伯父尚学书及其夫人张氏立的碑,时间也是清顺治十三年仲春,字体与前块相同,应为同一人所写,并同时所立。此外,在碑旁还卧着一个巨大的驮石碑的
  屃和一个武士半身雕像(可惜头已被盗去)。那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十几年前,原市文物保护部门在这里办公,这些石碑是当年文保部门留下的。
  两块石碑的发现,使我们对尚可喜家世及生平的研究考证工作获得重大进展。通过碑上的信息并查阅史料,我们知道顺治十三年(1656)也就是平南王尚可喜在进驻并治理广州17年后,通过任内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平叛、剿匪及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团结士人、兴办教育等工作,广州基本“全境咸平”,出现政通人和的好局面。顺治帝为表彰他的功绩,在这一年的春天,下旨追赠尚可喜祖上三代为平南王。
  这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情,从两块石碑中,我们推断这一年可能尚可喜亲自回到了祖籍地衡水,为他的曾祖、祖父和父亲修坟立碑。假如他因公务繁忙不能回乡,他肯定派了自己的儿子和一些官员回来。“尚王坟”也就是在那时才有了这一官方给予的称呼。并且也是从那时开始,宋村、马村的部分先民被诏令看护“尚王坟”,大庙村的部分先民则从事每年祭祀活动的用品准备工作。
在观看了两块先祖石碑后,尚新才和尚彦明表示要采用号召族人捐款等方式在安夏寨建立“平南王尚可喜纪念馆”,这两块碑在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将矗立在纪念馆旁。他们已将发现先祖石碑及建立纪念馆的消息告诉了北京和辽宁海城的族人,届时,全国各地的尚氏后人将回衡省亲,寻根问祖。
  曾经困扰我们多时的关于安夏寨尚姓与尚可喜的关系问题基本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他们也许是尚可喜的伯父尚学书的后裔,或者也许是尚可喜留下来守祖茔的儿子的后裔。那么,冀州市东庄与尚可喜到底有没有关系,东庄尚姓与安夏寨尚姓又是什么关系,尚可喜及其先祖在衡水还有哪些活动?在发现了尚可喜祖碑带来的欣喜之余,这些问题依然深深地困扰着我们。

作者:221.203.59.* (2008/3/24 20:44:01)   回复此贴
  回复:尚可喜家世之谜(五) 第 5 楼

辽宁省海城市尚氏宗亲理事总会为我们提供了一部珍贵的《尚氏宗谱》。它是1994年第六次修谱的再版本。谱中记载尚可喜的曾祖尚生(字衍斯)于明正德2年(1507)从山西洪洞县迁居真定府衡水县城(今桃城区)西八里之尚家庄。明万历三年(1575),尚生之子尚继官携次子学礼过关东,定居辽宁海州(今海城)。
  今天,辽宁海城的尚可喜后裔都把衡水作为他们的祖籍地。十几年前,尚氏宗亲理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尚德欣一行人千里迢迢来衡水寻根。由于沧海桑田的巨变,他们虽苦苦找寻,却没有找到祖先曾居住过的尚家庄,寻根梦没有实现。
  按照宗谱记载,尚家庄约处于“尚王坟”附近或稍远一些的地方。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考证,我们得知:“尚王坟”附近的宋村是明时从衡水城东索水口迁去的宋氏西大院后裔,马村是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的马姓移民的后裔,赵家庄是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的赵姓移民后裔,大庙村是明初从山西迁来的戴姓移民的后裔。他们的成村历史都比尚家庄约早一百多年甚至二百年。那么,在这几个村子附近是否能觅到尚家庄的踪迹呢?
  早在一个月前,我们在考证“尚王坟”的准确位置时,宋村的几位老人告诉我们,在宋村西南、“尚王坟”正南100多米处,有一个村落遗址,这个村子叫“小王庄”,虽然叫“小王庄”,但姓氏较杂,村子很小,只有十几户人家,后来人丁越来越少,到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仅剩的两户也迁走了。这个村落遗址成了一片土台子,几十年前宋村想把它推平耕种,为此还和赵家庄发生过纠纷。
那么,这个“小王庄”是否就是历史上的尚家庄呢,如果答案肯定的话,比较符合尚可喜先祖给赵家庄的赵千顷扛活或作奶妈的传说,死后葬在离居住地不远的地方,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作者:221.203.59.* (2008/3/24 20:49:03)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4 每页5条 当前1/3页 [1] [2] [3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9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9)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尚氏论坛  执行时间:347.7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尚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